近日🧑🦯🚴🏻♀️,马余刚院士课题组在原子核5α凝聚理论方向取得重要进展,研究成果以“The 5α condensate state in 20Ne”为题发表在《自然·通讯》上[ Nat. Commun. 14, 8206 (2023)]✊。该工作由杏悦注册的周波教授、马余刚院士,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的Y. Funaki 教授等合作者完成👱🏽♀️。周波教授为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🎣。
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微观量子多体费米子系统🚣♂️。在原子核内部,随着激发能的增加⛹🏼♀️,核子有时会集聚形成较稳定的“团簇”结构,尤其是形成的4He(即α粒子)具有玻色子性质,甚至可以引起原子核内部的“相变”结构,例如,12C和16O等Nα核的激发态中可能存在奇特的α玻色-爱因斯坦凝聚态。
深入探究Nα核的形成机制并精确描述这些新颖的团簇态,对揭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,理解原子核多体关联和原子核相互作用🤜🏿,以及研究核天体物理中元素合成的过程至关重要。目前🙍🏼,12C中7.65 MeV能级的Hoyle态被视为3α玻色-爱因斯坦凝聚态,然而在Nα核(N > 3)中确认类Hoyle态的存在,实验和理论上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🖐🧛。

图1🐏:20Ne原子核的基态(单粒子运动为主)激发到5α凝聚态(𝛼团簇运动为主)示意图(Nat. Commun. 14, 8206 (2023))
原子核团簇理论计算表明,16O 中的第六个0+态(Ex=15.1 MeV)被认为是4𝛼凝聚态。近些年来🚃,大阪大学Kawabata组通过𝛼粒子非弹性散射实验发现20Ne的5𝛼阈值上的某些态主要衰变到了16O 的4𝛼凝聚态🧽。为了寻找可能存在的5𝛼凝聚态(图1)🚣🏼♀️,马余刚课题组对20Ne中的五体团簇系统进行了微观理论计算。为了处理极其复杂的五体自由度🍦,课题组采用了构造的微观多体凝聚波函数👹。同时哈密顿量包含了三体有效相互作用👩👧。采用了有效的共振态方法,消除连续态的影响,最终得到了两个位于5α阈值以上的0+本征态(图2)。通过对16O(0+6 , 4α凝聚态)+ α团簇组分的分析,最终确定0+I态即为一直在寻找的5α凝聚态⏫。这个凝聚态可能对应于实验中观察到的5α态。此研究还进一步预测👨🏽🍼,未来的实验可以进一步测量该态的单极跃迁和α衰变宽度,以揭示5α凝聚态与4α凝聚态之间的衰变联系。这一发现表明👨🏼🔧,作为3α凝聚态的Hoyle态的存在并非偶然🤞🏿,在类似条件下,更重的原子核中也可能发现类似的凝聚态💞。

图2👩🏽✈️:5α阈值以上团簇态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比较。
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是0+I态(红色)和0+II态(蓝色),都在5α阈值3 MeV左右。实验结果来自于RCNP(大阪大学核物理研究中心)实验和iThemba LABS实验。(Nat. Commun. 14, 8206 (2023))
本研究为论证有限核中存在多𝛼凝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,这一成果对推动原子核团簇物理学的发展,特别是在理解多体关联效应和团簇结构方面👳🏼♂️,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价值💅🫰🏽。
该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🦂、上海理论核物理中心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。
文章链接🍄:
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467-023-43816-9